优胜奖
根据定义,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英国人用洋枪洋炮轰开中国大门的那一年,而从1840年到宣统帝登基之前,中国近代史主要是在慈禧的掌控之下与军火的炮轰中度过的。私以为近代史极有特色一隅,应自溥仪出现在历史舞台上之时日算起。他在中国近代史的经历,可以称作是彼时代的缩影。而他的行动作为,亦充分显示了身为爱新觉罗之裔应具有的思想——统治了摇摆了中国几百年,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多个浓重之笔的思想。
一、一哭二哭,哭去清王朝之权
溥仪的出世,约摸是象征着慈禧光绪时代的终结。在他睁眼看世界的第二、三天,光绪、慈禧相继离世。他曾如此评价慈禧:“她有张丑得要命的脸。”——确实如此,顶着这张脸的女人,曾亲手将本已垂危的清王朝逼得苟延残喘,将中原大地上朴实的人民,害得叫苦连天。不久后,年仅两岁的溥仪“登基”。同第一次见到慈禧一般,面对大臣的他,又惊又怕,嚎啕大哭——“我要回家!”一旁的父亲道:“别哭,快完了,快完了。”
四年后,爱新觉罗之王朝覆灭。清朝,真的完了。至此,溥仪并无过错,私以为,大清政权偃旗息鼓之因,缘于嘉庆之后,一代又一代的腐败无能的统治者们。
彼时,溥仪仅六岁,正是时下孩子们上学的年岁,却面对着曾掌握于自己手中的一个政权的覆灭。他又哭,可他还沉溺中国近代史的急湍中,无法透气……
二、西学涌入,文化之门大开放
五四运动为人熟知之因,怕是“掀起了文化之浪潮”,“推动民主共和深入人心”之类。此时的溥仪,虽深居紫禁城,却没有置身于文化浪潮之外。他有一位外籍老师庄士敦,授其以西学,并让他剪去辫子,戴上眼镜,打上电话,骑自行车,并结识了文化先锋胡适——这些“胡作非为”,引起了紫禁城内相当大的轰动。由此可见新文化之风在中国大地上吹得有多深、多彻。更叫人称奇的是他与泰戈尔的会面,此次会面参与之人多为名家,如徐志摩等。
若说此前二十年的中国沉沦于枪炮之中,困难艰楚,此时的中国文化,正如一新风吹入,豁然开朗。这是在乌黑的中国近代史上,为数不多的清风。
三、复辟三度,为清之子意朦胧
1913年,臭名昭著的袁世凯复辟,为期八十三天。中华民国之硕果荡然无存,后引来兵伐混战,溥仪迷乱而不知。
1917年,张勋兵变,推溥仪复辟。溥仪闻之欣然,急匆匆地穿上皇袍,奔去照相。十余日后,兵临城下,抗议声起,复辟失败。年仅十一岁的溥仪有些茫然,殊不知他亦曾亲身经历的民主共和之风,正是他欲振清王朝的最大阻力。
1926年,逃出紫禁城的溥仪遇上了日本人。日本人将其接至天津,奉其歌舞欢娱的生活。此时糊涂的溥仪,听到日本人一句“还可以重振江山”之辞,立刻表示要前去复辟——伪满洲国。他不是不知道日军在旅顺等地惨绝人寰的屠杀,但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——“振我大清事业”。
他不知道,伪满洲国之建立,失了神州。
他不知道,他千千万万子民因他的政治梦想,饥荒病死。
他的清王朝政治美梦,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历史上,泼下了一笔乌黑的墨,压痛了无数子民的心灵。而不久后的溥仪,因执政无能遭日本人诟病,终于1945年被苏军俘获,押往苏联。
三次不同的复辟,泪洗了中国二十世纪的近代史。若说清王朝之覆灭与溥仪无关,那么轻信日寇之言,迷乱阵脚,将该时中国政局添上更多的血墨,则是他大大的过失了。
四、回眸复看,亦觉多处深意
1950年,溥仪回国,不久后被特赦,成为中国公民,为中国近代史资料作出了一份贡献,最后病死于文革中……
溥仪因其特殊的历史身份引起了我的注意,未料到他的背后竟是中国近代史一隅的牵动线。他是清末变迁的标杆,是中国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见证人,从他身上,我们可以看到那个富有特色的时代的一些因果。
1908~1949,这是有溥仪的近代史。中国变了,从专制走向民主,而这位末代皇帝,溥仪,终在迷乱中成长,最后回归于平静。
我希望这段历史能为人深知以思索,毕竟由此可以深窥中国近代史一隅。
参考资料:《大清帝王 宣统》
《中国通史全编﹒清历史(六)》
《溥仪﹒终结一个时代的人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