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一个“拆”字了得
深圳实验学校高中部高二2班 左天成
指导教师:李新林
要问走在陈旧而古老的城区中,出现率最高的是什么字?那就是“拆”字。原先在墙上写的“拆”字仅仅是用白色油漆漆上去的,后来却发现往往写完后没几天,“拆”字前又被人加了个“不”字,变成“不拆”,于是现在人们在建筑上写“拆”字时,就加了个圈,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字。
从单独的“拆”字到外面加了个圈,看似是一个提防恶作剧的举动,其实并不那么简单。“拆”这个字,一个提手旁加一个训斥的斥,仿佛几千年前智慧的造字者就预示着实施这一动作是要受训斥的。而如今的社会现象也好像印证了这个说法,以“拆旧楼,建新楼”为主要形式的造城运动在饱受骂声中仍如火如荼进行着。我并是不反对城市化的进程,也并不想象螳臂当车般阻止时代前进步伐.我有的只是一种沉思,一种在轰轰烈烈的大运动之后的反思。是历史总会被封尘的。江山易主谁也没有必要为了摒弃了的古时建筑而悲伤。但如今,历史与现代化这挑在人们两肩头的行囊已经越来越不平衡。这样走下去人们迟早会失衡而跌倒。
久居深圳的我,早已看腻了满天的高楼大厦,恰得一机会游览历史名城广州,便欣然前往。在灯火通明的夜晚,我们四处打听着富有广州历史的景点和建筑,几经辗转,终于来到了北京路,据说这里历经十多个朝代及两千多年的沧桑。在这条步行街的地下,有着一条长长的道路,这是人们特意保留的宋朝与明朝时的道路。被一块块巨大的有机玻璃密封着,隔着玻璃,我仿佛看到了那时车水马龙的街道。在激动之余,我脑海中又冒出了一个个巨大的疑问:是不是现在中国的城市建筑就像克隆一样,失去历史与个性了?需要我们四处费劲地寻找?莫非,城市的历史如今只能退缩到博物馆里,纪念馆里,陈列在玻璃橱窗中供人们观赏拍照而已?我抬头望见了远处的骑楼,早已破烂不堪的外表,不知道里面是否裹着人们忧伤的心,也不知在墙的背面是否写着个巨大的加圈的“拆”字。 骑楼对于广州的意义,就像四合院对于北京、石库门对于上海一样,是城市历史的符号印记。骑楼,因广东炎热多雨气候而为人们所建,底层拱形的回廊一度是热闹的商铺,是人们避雨庇荫的场所。翻开一张老广州地图,你会发现骑楼离我们并不遥远。历史上,在广州老城区约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,密密麻麻分布着59条骑楼街路段,而如今近一半的骑楼已经拆除。广州与深圳一样,外来的人口占大多数,他们大多对这座城市的历史缺乏温情的记忆。当然,仍有许多老广州人深深爱着广州这座城市,对于他们,拆掉的是骑楼,拆不掉的是心中的痛。骑楼的本质是给人方便,给人舒适,这样的设计理念是永远不会过时的。一些建筑专家曾痛心地说,在广州,最有价值、最有风格的建筑是骑楼,而破坏最厉害、最影响市容的也是骑楼,保护刻不容缓。留住骑楼,就是留住城市记忆 。如此有建筑特色,却又饱经岁月沧桑的骑楼,如今怎是一个简单的“拆”字了得?
新文明的出现并非要以旧文明消失为代价。恰恰相反,它们是继承与发展、相辅相成的关系。梁思成曾写道:明之北京,在基本原则上遵循隋唐长安之规划,清代因之,以至于今,为世界现存古代都市之最伟大者。原来这宏伟的故宫分明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而生的。而如今在我们对古代文明、建筑研究还远远不够时,在继承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,怎一个“拆”字了得?
如果一种旧的生活方式,生活结构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发展,进行新的变革是正确的且不可阻挡的。照样可以。而对于那些急于求成冒进者,我想说想建设一个新的文明,人们想要诗意地栖居,并非轻而易举,不只是“拆”与“建”就可以解决的。否则,拆掉的将是历史,倒掉的将是文明。